• 环球360

  • 员工随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环球360风采 > 员工随笔

    台湾环岛游散记[图文]

    发布时间:2011-07-31 点击人数:4298

          

    人到中年,四十而惑,很多事容易淡忘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若不作记述,那些美好和感念就会在岁月的涤荡中渐行渐远 ,最后只剩了模糊的轮廓。譬如先前的几次跟团旅游,匆匆来去 ,走马观花 ,正如有人戏言般“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回来就忘掉” 。如果不对照当时拍下的相片 ,现在的我竟无法回忆起一个完整的细节。这次台湾游,好事多磨,上岛第二天相机就“罢工”了(掉地上摔坏),对于喜好我行我摄的我来说 ,也算是一大憾事。于是乎回来后我决定记下点什么 ,关于台湾的印象,算是给记忆一张凭据吧。

    自然风光景点篇

    台湾岛的陆地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台州的4倍 ,浙江省的1/3强,也就这么块弹丸之地,数百年来却先后被西班牙、荷兰、日本殖民割据过,末了成为蒋氏王朝的避难之所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数十年来台湾在我们的眼中不啻于16世纪欧洲人眼中的美洲大陆 ,美丽 、富饶而又神秘 。多少年来 ,我们只能从教科书上 ,从电视画面中,从李敖 、林清玄 、三毛 、邓丽君等人的文字和歌唱中,去想象台湾 、神游台湾 ,从来没有想过居然能有机会踏上这片陌生的热土,去细细地端详她 、聆听她、亲近她,内心的雀跃与期盼可想而知。而到台湾怎么游,去哪些景点玩?这不是我们大陆游客自己所能决定的,因为现在去台湾只能组团游(开放自由行后另论),团进团出 ,旅行社早就安排好了行程 ,都已经是模式化了,全程只能跟着导游 ,“蜻蜓点水式”的到此一游。

    说到台湾的自然风光 ,我们这代人打小进入脑海的就是小学课本中提到过的宝岛台湾有美丽的阿里山和日月潭 ,去台湾这两处是绕不开的话题。故这次到台湾旅游,我们向往已久的日月潭是必去的景点 ,但去阿里山因森林小火车、道路的安全问题,导游心有余悸 ,没带我们上去游揽其迷人的景色,实为憾事。“高山青 ,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当年一曲《阿里山的姑娘》风靡大江南北时 ,我们大都少不经事 ,不谙爱之味道 ;如今身临其境 ,只是沿途所见的台湾原住民的姑娘和少年,远不是歌中所唱的“美如水”和“壮如山”的模样。

    有点扯远了,再说日月潭,就我所见来说,日月潭虽然比不上杭州西湖 、淳安千岛湖的绮丽之美,也没有新疆、长白山天池的高峻之美 ,但确有其独特韵味之处 。由于人的审美观差异,一些人去了却觉得不过如此,日月潭也仅是一个水库而已 。据介绍,日月潭湖面辽阔,水域面积达9平方公里,平时水深30多米。湖中有一小岛,远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所以这个小岛被叫做“珠子屿”,现在也叫光华岛(又称拉鲁岛)。以这个岛为界,湖的北半部分圆圆的形同日轮 ,湖的南半部分弯弯的形如月钩,故名“日月潭” 。据说最早时日月潭只是个小湖泊,日本人占据时代,为了发电所需,在其上游拦砂引水 ,修筑了一条长15公里的地下水道,穿过大山进入日月潭注水 ,淹没众多小山丘,形成今天的日月潭。如今日月潭不仅是旅游胜地 ,且是台湾岛内少见的活水库  ,水库的水每日通过发电站抽蓄发电循环使用 ,宛如活水,水质透明。日月潭四周的群山藏有多处名胜古迹 ,有文武庙、玄光寺 、涵碧楼 、孔雀园等等。

    我们坐快艇在日月潭中游览了一周,快艇都是当地原住民自行驾驶、自行讲解的。看到了湖边一个黄色琉璃瓦的小亭子,导游介绍说那就是老蒋到了台湾后常常携夫人宋美玲到这里来欣赏湖光山色的地方 ,据说从那个地方向对面看 ,很像老蒋老家奉化溪口的一个地方 ,老蒋经常在那个地方坐很长的时间才肯离开。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上岸后只到了半山上的玄光寺 ,这里有块刻着“日月潭”的大石头 ,大家争相排队拍照留影。从这里可俯瞰,日月潭于群山环抱中映入眼帘 ,远处重峦叠嶂,近处幽深静谧,湖面的舟船在盈盈水间如在画中行驶。看碧波荡漾,远山含黛,青山绿水相得益彰,颜色多变的湖水很绿很干净,配上四周青翠的高山及空中美丽的云海 ,美不胜收。我想台湾人赞不绝口的日月潭,其韵味在于环湖重峦叠翠,湖水清澈澄碧 ,早晚薄雾如轻纱飘逸,而日中艳阳高照,山峰倒映入湖 ,又是一番风景 。有诗云:“青山拥碧水 ,明潭抱绿珠”,说的就是这种意境吧。

    我们乘坐“中远之星”在台湾基隆港弃船上岸后,导游带我们去的第一个景点就是野柳风景区,属海蚀地貌风光 ,是大屯山系延伸至海中的一个岬角,因其形远望如一只海龟蹒跚离岸,昂首拱背而游,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野柳龟” 。这片砂层山岩岬角经千百万年的海水侵蚀、风化的交互作用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质奇观 ,进入景区,沿着步道而行,一路可尽览奇特的地质景观。据导游介绍,这一带受地壳造山运动的影响 ,深埋海底的沉积岩上升至海面,产生了附近海岸的单面山 、海蚀崖、海蚀洞等地形地貌 ;接下来,在海浪 、雨水和风的侵蚀和地壳不断的抬升下,形成了蜂窝岩、豆腐岩、蕈状岩 、姜状岩、风化窗等岩层蚀化景观 。这些对于学过地质专业的我来说理解是不难的,好比回到了以前野外实习的场景 。

    海滩上奇岩怪石密布 ,一颗颗活像是大香菇的髦状石,种类繁多,各尽其妙,象似人物、巨兽、器物等,无一不是维妙维肖。最为人们称道和熟悉的是突起于斜缓石坡上高达2米的“女王头”,她髻发高耸、微微仰首 、美目远盼,不论从什么角度看,面目轮廓均端庄优雅,令人赞叹造化神工之美妙。她颈子修长、脸部线条优美,神态像极昂首静坐而又雍容华贵的女王 ,故称之为“女王头”。这“女王头”虽是野柳地质公园的标志名片,历经风雨,但她也逐年在“垂暮”,由于自然风化和游客的触摸 ,她的脖子渐渐变细,不知道哪一天便会断头或坍塌而“香消玉陨”。台湾人曾想尽力营救“女王”,还在园内搞了个“山寨版的女王头”,但最后还是决定让她“悄悄的来,静静地走”,既然是自然造就了她 ,那么还是让她最终回归自然吧 。此外海滩上还有仙女鞋 、梅花石、海龟石 、卧牛石等等 ,这里的海蚀石乳 ,风化窗、豆腐岩、蚀壶穴诸景都可堪称鬼斧神工的作品,蔚为世界奇观。

    野柳的每一个特色景观 ,都是历经百万年以上的地质作用所形成 ,具有沧海桑田的意涵。走一趟野柳,目睹独一无二的地质景观,体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力量,我们一路慨叹不已……

    再说下垦丁风景区,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垦丁,这是台湾的第一个国家公园,也就是风景保护区 。看过电影《海角七号》吗 ?这部片子大部分就是在垦丁取景的,这里三面都是湛蓝清澈的大海 ,东面是太平洋,西有台湾海峡,南临巴士海峡。这里是台湾的最南端,也是台湾的天涯海角 ;我的感觉是 ,到了垦丁就像到了大陆的海南。垦丁是台湾人眼中的海洋天堂,也是民众的度假胜地,清澈碧蓝的海水、绵延细密的沙滩 、陡峭跌宕的峭壁,透过阳光,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海洋气味 。当然垦丁的美是需要花时间去慢慢发现的、体味的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电影《海角七号》的浪漫痕迹,还有听导游说,每年的4月,这里会举办户外音乐节,世界各地的很多音乐人都来此演奏,你有兴趣也可来聆听一番“春天的呐喊”。

    而我们环岛游必经的两个经典景点“猫鼻头”和“鹅銮鼻” ,也就在垦丁风景区内。所谓猫鼻头实际上是伸出在海上的一个珊瑚礁岩,其中有一块耸立在海水中的石头很像猫的鼻头 。此处地形高高低低,怪石林立 ,岩石都呈黑色 ,是火成岩(也称岩浆岩)。站在高处 ,极目远眺 ,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海域,海水湛蓝湛蓝的 ;那细细的天际线勾勒出海天两色,天连水尾水连天,碧海如纱云如山,不见巨浪滔天,但见海鸟飞翔、船只点点,岸边海风劲吹 ,灌木摇曳 ,人也有点站不稳。而一进入鹅銮鼻珊瑚礁公园,蓦然间,一片辽阔无边的大草原展现在面前。我们都没有想到 ,在台湾竟然还有大草原?这片绿草如茵,椰树林立 ,视野辽阔 ,景观极佳,这里是台湾风光最具有魅力的热带海滨风光地带。据导游介绍关于鹅銮鼻的名称有好几个版本,最为可信的是鹅銮是台湾原住民排湾族语言里帆船的译音,因为附近香蕉湾的海中有一块大珊瑚礁石,极似船帆,取名帆船石 。在公园内还有鹅蛮鼻的地标“鹅銮鼻灯塔”,也是台湾南端的标志 ,是台湾八景之一 。因为这里是巴士海峡与西太平洋的分界点,处于海上交通要道口,灯塔是台湾南部海域夜航船只测定方位的重要座标点,清光绪八年建造的这座灯塔,高21.4,据说灯塔上装的强灯,光照可达20海里,有“东亚之光”的美誉。有诗咏赞 :绝南一角屹灯台,落日登临海色开;奇胜如斯今始见 ,激涛高蹴九天来。

    当然 ,本次台湾游程安排 ,并不是所有的景点都值得一去,比如吴凤公园、水往上流、北回归线、太鲁阁国家公园等处,人造的痕迹多于自然美景,确实乏善可陈 ,没多大看头。除了自然风光,台湾的一些人文景观,也是我们大陆游客感兴趣的。因两岸政治原因,导游只安排我们去参观了台北的101大楼和国父纪念堂(孙中山),看点是传统的建筑风格以及卫兵交接耍花枪的仪式。据网上资料,中正纪念堂(蒋介石)的规模和气派远比国父纪念堂大多了。还有士林官邸、桃园慈湖的“两蒋陵寝文化园”,以及现小马哥办公的总统府和洋派建筑的中台禅寺等,都各具历史和人文特色值得一看,希望两岸开通自由行后,这些景观都能对大陆游客开放 ,更多地交流观光。

    城市行走印象篇

    来到台湾,大家一方面觉得亲切,黄皮肤 、黑头发、中国话 ,跟大陆一样 ;另一方面,又觉得两岸存在差异,制度观念的差异、人文和服务的差异 。出于好奇和了解 ,在游程这几天 ,我特意清晨早起在住宿饭店附近的街头巷尾转下 ,看看街容和店铺、及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性 。台湾的城市给人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整洁 ,街面物件摆放有序,街道基本上看不到垃圾。台湾人基本上都会讲普通话,但个别用词有所不同,如化妆间—厕所 、捷运—地铁 、便当—快餐、好康—优惠等。台湾人的素质普遍较高,尤其是饭店、餐厅、超市商场等服务业,无论男女都是柔声细语 ,而且有问必答;台湾人似乎不知道生气和不耐烦,自己人相互之间说话也极有礼貌,说完还要点头哈腰,也许是曾被日本人占领过 ,受日本影响很大的原因吧 。民众不会随手乱丢杂物,但台湾很多地方是看不到垃圾桶,而且扔垃圾也要分类 ;台湾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在室外场所抽烟,须在吸烟区,不然要重罚 。在台湾,人民币与新台币可以自由兑换,购物时 ,大小商家多数欢迎使用人民币,大商场直接刷银联卡,更多的可直接用现金支付 ;问其原因,回答是“人民币会升值啊” 。

    台湾城市的高楼大厦甚少,除了台北的101大楼(主体高508,据说是世界第二高楼) ,还有就是高雄的85大楼(也称东帝士建台大楼,高347.5),比较而言最繁华的地方也就是台北和高雄这两个城市的几大商业圈,其他地方只能说一般般了。记得刚进入台北市区,导游问大家:到了台北觉得咋样?是不是不咋的?(大家哄笑)导游说你们不要觉得不好说,和大陆有些地方比确实不咋的。这是因为不是台湾这几年没发展,而是你们大陆这几年的发展太快了。(导游很会说话,她经常把两岸不同的政见客观的表述出来大家听来舒服 ,都能接受) 。确实这样  ,进入我们眼帘的第一印象觉得台北是不咋的 ,楼房也不是很高大,而且陈旧 ,街道不宽而且规划也不是很整齐 ,场地也不宽大,两旁林立的小高层之间夹杂着低矮的小楼房,参差不齐 ,自成一体,加上密布的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各式广告牌,看上去颇有些陈旧的味道,哪里有想像中“亚洲四小龙”的影子?不过导游又说,你们不要看这些房子外表都很陈旧 ,里面住的人可都是有钱人啊 ,台北是富人区,现在是寸土寸金(普通房子每坪要50多万台币,折合人民币近3~4万多每平方) 。房子不高是因为建的早,那个时代高楼不多,台北不是现代都市 ;二是因为防台风,台湾的台风是非常历害的 ,每年太平洋的热带风暴频频光临,风力最高可达16级,而且台湾处在地震带上,地震频繁。三是他们的土地都是私有,如果要建房或翻新 ,难度很大 。但我想,台湾近二十年来政治上的翻云覆雨 、经济上的边缘化,怕也是导致基建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吧。不过我们也能从城市的现状看得出台北过去曾经的辉煌,虽然城市建筑老化,但环境绿化 、区域管理还是不错的 ;人们的卫生习惯 、环保意识 、文明程度 、对公益事业的热爱程度这些方面都做得比大陆好。

    再说台湾的住宿等级用梅花表示 ,而不是国际上通用的星级,这点挺特殊。根据服务及价位不同,住宿名称不一,有观光饭店 、休闲酒店、青年旅舍、汽车旅馆、民宿、温泉SPA等等。有一点跟大陆不同的是鲜有叫“宾馆”的,而在大陆则到处是宾馆;因为台湾先前不少宾馆酒店大都带有着不正当的色情活动,成为色情场所的代名词;导游告诫说到了台湾可千万别说要住宾馆酒店 ,否则就等着吃哑巴亏吧。台湾接待大陆游客的导游 ,几乎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以男性居多,像这次带我们的简导是女性的比较少见,台湾的旅游大巴通常都是由固定的司机一人全程驾驶并负责保管。因此 ,跑在路上的大巴车虽然车型一致,但颜色装饰各异,五彩缤纷、彩灯闪烁 、车况一般都很好 。

    而在街上跑的出租车昵称为“小黄” ,大多是漆成黄色的日本车型,看到有的尾部白底的牌照上赫然三个黑体大字“台湾省”。想想台湾这几十年来老想着搞台独,怎么肯“纡尊降贵”自称“台湾省”呢?莫非是按大陆的行政区划,回归指日可待了 ?后来问导游,才知此“省”有别于大陆的行政区划,是台湾民国政府治下的两省之一(另一省为福建省 ,即金门、马祖两岛)。原来在蒋时代台湾当局的眼中,大陆诸省皆为“沦陷区” ,想想觉得好笑。

    还有台湾城市街道的命名也很特别 ,象台北,是台湾的政治、行政中心,路名也大都带有政治彩色,如叫复兴、光华 、建国路的,也有称民权、民生路 ,忠孝 、信义路等 。而在高雄,更有意思,以数字吉语来命名,十条街,挨个排名为:一心、二圣、三多、四维、五福 、六合、七贤、八德、九如、十全路 。另有更多的是以大陆省、市名称来命名的,如浙江路、承德路等 。

    再来说说台湾有名的槟榔,无论在大街小巷 ,还是乡村路旁 ,随处可见卖槟榔的小店,大家都听过台湾“槟榔西施”的故事吧 ,槟榔店虽小,却每个店铺外面都有霓虹灯管,这也算是台湾人文的一小景 。不过我们这次所到之处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槟榔西施”,倒是槟榔都是姑娘在卖的。听导游说现在在台湾很难再见到漂亮且清凉的“槟榔西施”了,因为先前路边的“槟榔西施”穿着太吸人眼球,导致台湾的机车事故太多了, 多到政府都看不下了,所以对“槟榔西施”的穿着有了一定的要求 。不知导游说的是不是真的?但台湾的槟榔多是司机在吃,提神,倒是真的,我看到给我们开车的司机在中途的休息站就买过槟榔。这次有同事也在休息站买了一小袋槟榔,尝尝新鲜,据说不好吃 ,反胃 ,我也就没去尝试了 。

    总的印象是台湾城市很透明 ,政府权力部门在媒体无微不至的“关心”下 ,纤毫毕现  。台湾很多元 ,报纸上 、电视里 ,众声喧哗,各党派各美其美 ,甚至大陆被禁为邪教的“法轮大法”在各景区随处可见 。台湾很给力,你可以组建和加入各种社团组织 ,作伙来打拼,为同伴鼓气,为自己发声,相互拥抱彼此取暖 。台湾很温暖,不仅仅台湾的热带气候 ,还因为从台北到台南,每座城市的第一条街每一条巷都镌刻着曾经对大陆的牵挂和思念,尽管目前台湾已经告别乡愁。还有台湾的人文环境也是让我感慨的,包括台湾同胞们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 、认知环境等一些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的东西。所以有人说当年老蒋带去台湾的不光是黄金白银 、故宫珍宝,还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照我们大陆现如今的社会道德和教育观,是该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番的。

    故宫珍宝观赏篇

    台湾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市郊阳明山脚下,建成于1965年 ,占地总面积16公顷,大约是北京故宫的五分之一 。但内有藏品约70余万件 ,藏品年代涵盖五千年中华史,都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精品—稀奇珍宝,世界闻名。大部分是当年蒋介石从大陆跑到台湾时 ,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热河行宫拿走带去的 。整座建筑仿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形式(当然小多了),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风格清丽典雅 ,但色调不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筑分为四层,入口在主楼的地下一层 ,这里有图书厅、故宫邮局和纪念品销售大厅,地上一二三层都是展览室 。台北故宫的展品有分为书法 、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器、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 、图书、文献等14类。由于地方不大 ,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 ,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 。馆内的展品每3个月更换1次 ,据说要10年左右才能轮一遍,当然镇馆之宝是固定的。

    各个旅游团都在导游的带领下,按序在工作人员那领取耳麦,自己所在的团员都只通过耳麦听取自己导游的讲话 ,没有嘈杂声,相当安静得很 。翠玉白菜 、东坡肉形石和毛公鼎,被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三大镇馆之宝。导游首先领我们直奔玉器馆观赏翠玉白菜和东坡肉。“翠玉白菜”是清代工匠利用一块一半灰白 、一半翠绿的玉石精雕而成,工匠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灰白的部位雕成菜帮 ;这棵玉白菜与真白菜一样大小,滋润新鲜,它的叶子青翠欲滴的,根部是白里透亮的 ;远看近看粗看细看都活脱脱象一株小白菜,通过固定的放大镜,菜叶上还躲着两只红色的小虫,一只是蚱蜢,一只是蝈蝈。据说翠玉白菜是清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嫁妆,原来摆放在瑾妃所居住的北京故宫的永和宫 ,象征清白如玉、子孙绵延的意思。

    “东坡肉”是用一块不透明的天然玉髓雕成的,色泽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 ,故以杭州名菜东坡肉名之。通过放大镜细看,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块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肉呈深黄色 ,就象是用酱油红烧出来的一样 ,看着令人发馋 ,却是可观而不可尝 。一菜一肉 ,构思之巧妙 、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

    另一件镇馆之宝是“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距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鼎的内腹刻有32497个铭文 ,为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 ,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 ,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故此鼎称作“毛公鼎”。这是到目前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古老,刻铭文最多的一只鼎,属于稀世之宝 。其它如铜器、瓷器、玉器、雕刻等展品形形色色,无一不巧思无限,无一不匠心独运 ,俱为瑰丽华美 、冠绝古今之珍品 。

    尤其是本次展出的人气之宝《富春山居图》 ,有幸目睹“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大家凝视良久 ,惊叹不已 ,情牵两岸的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由此实现跨越数百年风雨的合璧。由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完成于1350年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该画在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爱不释手 ,临终之际竟下令烧画殉葬,虽被及时救出 ,但不幸已分作两段且中间缺失了几十厘米 。经修补后前段称《剩山图》,流落民间后于1956年落户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称《无用师卷》,一度被清廷收藏,半个多世纪前随故宫南迁文物一起辗转到台 ,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数十年间,这幅见证了两岸同根同源、折射着同胞悲欢离合的不朽画作,在大陆和台湾隔海相望。2010年3月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中外记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的提问时 ,深情谈起了《富春山居图》:“我希望两半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整幅画。画是如此 ,人何以堪。”由此 ,《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再次引起了两岸民众的强烈关注,并最终在各界努力促成下于2011年初得以实现。

    一个多小时的故宫参观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品类如此众多的展品,我想如果好好看一遍的话可能要化上几天时间。跟团游我们也就只能随意到处转转看看 ,有很多稀世珍宝是北京故宫所没有的。离开时回头看到博物院门前竖着一块展示牌 ,上书“八千年历史长河”7个大字 ,令人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而自豪。

    夜市小吃文化篇

    在没去台湾之前 ,在电视等媒体上早就知道台湾有很多夜市,有名的有台北的士林夜士、高雄的六合夜市等 。这次的游程中就有二晚安排分别逛士林和六合夜市,百闻不如一见,夜市中真是美食遍地 ,各种风味的小吃应有尽有 ,如 :蚵仔煎 、麻辣鱼蛋、烤鱿鱼、炸鸡排、生炒花枝 、棺材板、担仔面、大肠套小肠、青蛙下蛋、天妇罗 、木瓜牛奶、珍珠奶茶等等。有的小吃名称简单不做作,透着一股子让人愉快的率真 ,如蚵仔煎、花枝羹、炸鸡排 ,简单的名称 ,食材、做法一目了然;有的小吃的味道鲜明 、直奔主题,小吃的地方特征也很明显,像是花莲臭豆腐 、彰化肉圆、客家糯米肠等;而有的名称则起得比较粗俗,甚至有点给人怪邪的感觉,如棺材板、青蛙下蛋、天妇罗,不看食材你根本想不到此为何物 。至于小吃的价钿相对来说都比我们这边贵些,大都每份小吃在50~150元台币之间。本次旅程中逛二次夜市,导游都安排在晚饭后去,食欲也就大打折扣了 ,但是我还是尝了下蚵仔煎、棺材板、天妇罗和木瓜牛奶 ,可能每个人口味不同,我的感觉这些东西都不是很好吃,相对来说在大热天冰刨的木瓜牛奶吃起来还是挺爽口的 。

    来夜市的人,一般没什么特定目的,关键在于一个“逛”字,也许本来没打算买什么,只是“来打酱油的”,结果却吃了一肚皮 、拎了一大袋,饱足而归,不怪谁,实在怪台湾夜市太诱人了。若还有兴趣的话,不妨对小吃的起源追溯一番,或许会有新的发现。许多台湾小吃,其实都是先民困苦 ,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 ,是一种贫苦生活的标志物。比如叫“蚵仔煎”的小吃 ,“蚵仔煎”其实是闽南话的音译 ,普通话应叫作“海蛎煎”。据传当年荷兰军队占领台南,郑成功率兵大败荷军,意欲收复失土,荷军在一怒之下 ,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馀急中生智,就地取材将台湾海边盛产的海蛎、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给士兵们充饥。想不到竟流传后世,成了当今风靡全台湾的小吃。不过现在的“蚵仔煎”是经过改良后一道传统点心 ,是以加水后的番薯粉浆里搅入鲜海蛎 、蛋液 、葱或生菜等食材所煎成的饼状物 ,类同我们临海的“鸡蛋肉饼”。还有那种叫“棺材板”的小吃 ,前身是用西式酥盒加上鸡肝等中式配料做成的,一开始不称“棺材板” ,而为“鸡肝板”。据说在三四十年前,台南有一位姓许的师傅 ,他品尝此点心后,觉得口味很特别 ,于是就回家研究试着做下,有一天,他忽然发现这道点心的外形怎么看怎么像棺材,于是就决定命名为“棺材板” 。现在改良后的做法是将面包切成薄薄的面包块 ,下锅油炸 ,炸到金黄色后捞起,掀起炸酥的一面,把中间挖空,再装入由鸡肝 、鸡肾 、鸡肉、豌豆、马铃薯、胡萝卜、地瓜粉 、墨鱼和虾仁等精心调制的作料,以高汤煮成再用些牛奶芶欠 ,再于面包上蘸上酱料,酥脆的外皮配上香滑可口的肉馅,香味浓郁,营养丰富。或许由于制作特别、口味特殊,加上名称的“怪与邪” ,就成了大名鼎鼎的“棺材板”了;但也有些店家为求吉利,将其改称为“官财板” ,有求官发财之意。

    何谓小吃 ?小吃是介于“饭”与“菜”之间,可以饱食,却不至花费太多 ,特别适合快节奏的都市人享用。所以当大肆铺张做一餐显得不值的时候 ,夜市小吃自然走进了都市人的晚餐系列 。恰好,对于小吃摊贩而言 ,经营“少而精”的小吃远比研究“大而全”的宴席来得容易,供需双方一拍即合,加上台湾有丰富的海产和水果,天生就是一个美食天堂,于是,都市越发达,小吃越繁盛 。在台湾,从来不用担心肚子饿,半夜三更出门 ,也能很快买到好吃 、又能饱腹的小吃。

    在台湾,夜市基本是靠小吃撑起来的 ,人多、小吃多是夜市的两大特点,难怪有媒体把台湾的夜市称做“小吃世博会” ,说台湾人“恋”夜市,夜夜都是“食博会”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夜市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最初是小吃摊聚集地。因为当时台湾制造业快速发展,上晚班的人多,下了夜班吃一碗小吃,吃得出幸福的感觉 。久而久之,夜市也就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 ,而且由于这个源起,台湾夜市一开始就每晚都开 ,而非赶集式的定期夜市之类的“小吃节”。正因有大把营业时间做保证,夜市自然也就更加容易形成特有的夜市文化,台湾的夜市发展至今又成了一种乡土特色文化 。商贩为了吸引顾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使得各种传统食品得以传承弘扬,并带有明显的地主特色。所以说台湾的地方文化非常多元,若要找个寻找最多、最真、最原始“台湾脸”的地方,那你就去夜市逛逛吧。

    花六天时间坐车环岛跑一圈,现在想想都觉得累 ,但一路行来,深切的体会是,台湾很中国,很亲切 。中华儿女虽分居两岸,地域、语言 、经济、文化和心理相通 ,感情相连。照台湾导游简女士所言 ,台湾与大陆,是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归纳则是大同小异。宝岛风情确实蛮好,但每个景区的规模都不大,不会有震撼力的感觉。日月潭可能不如西湖、千岛湖,阿里山可能不如黄山、张家界  、九寨沟 。所以本人的感觉游台湾更主要的是体验宝岛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去体验脑海中的台湾和现实中的它有何区别,体验同为炎黄子孙却在两种不同体制下生活的差异点。

    因为台湾的美丽和温情,需要有心之人去体会去感受,开通自由行后,你若有机会去台湾,那就用大陆人的眼睛去观察,用台湾人的心情去理解。我想说 ,台湾的魅力不是101大楼 ,因为在大陆每个省份都有大楼,甚至比之富丽堂皇而无不及;台湾的美丽不是日月潭阿里山,因为在大陆每个省份都有媲美日月潭阿里山的风景,有的比这个还漂亮还雄伟;台湾的味道不是闻名遐迩遍布城乡的美味小吃,因为在大陆每个省份都有独特的让人回味的美食,有的还是尝所未尝的;台湾的厚重不是台北故宫,因为北京故宫的气势远非台北所能比拟的。但是,台湾之魅之美之味之重 ,在街头巷尾,乡野山村,在公共场合,在人行道上,在参观博物馆的轻声细语中 ,在所有公共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中 。台湾之魅之美之味之重 ,在情感在信任在关怀 ,在细节在人性在人心。

    79回到家中,女儿问我 :“老爸,台湾好玩不 ?”我说 :“好玩,下次有机会自由行,老爸当全陪带你娘俩一起去。”刚说完,女儿说:“现已放暑假了 ,我们明天就去吧!”听完 ,我差点晕倒,这自由行也来得太快了吧。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