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360

  • 员工随笔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环球360风采 > 员工随笔

    游明孝陵

    发布时间 :2012-01-07 点击人数:3082

            不久前偶得闲暇去了明孝陵,自然想到早些年曾经去过的同样是皇帝的陵园的位于河南孟津的汉光武帝刘秀墓,因孟津少石山且年代久远,刘秀陵园主体建筑就是一个巨大的土包。可想当年有不少不计其数的民夫军士挑土夯筑 ,从外观推测技术并不高明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坐北朝南。陵园占地巨大,规制复杂,公园介绍称开创明清两朝陵寝规制之先河 。由于行色匆匆,从偏门入园,整体格局只有大致印象 。
            按照正常的入园路线 ,从四方城开始。四方城内巨大的石碑首先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碑的高度约3层楼房,一个巨型石龟驮负 ,据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碑。几乎不能想象当时是如何把这石碑运到山上 ,又如何树立起来的 ?或许借助杠杆和三脚架滑轮之类的工具吧。碑顶云龙纹装饰,碑文为朱棣手书,吹嘘太祖功德。朱棣的楷书非常漂亮,颠覆了我对他的一贯武夫枭雄印象。接下去是约一华里石象路 ,两侧排列麒麟 、大象、骆驼,狮等雕像,数量众多、雕饰写实精美 。走完石象路,就是翁仲道,道旁分列文官武将 ,应该就是这些将领幕僚辅佐太祖光复汉人河山的吧 !不免让人产生十分敬重之感,更觉高大古朴 !以上是神道部分 。
        接下来是建筑部分 ,从金水桥开始 。金水桥听其名会让人觉得非常夸张 ,其实就是三座小型的石拱桥,类似故宫同名之金水桥格局。走过桥后 ,就是长长的青砖组砌出“人”字花纹的甬道 。在金水桥和太祖墓前的金门之间有两座殿 ,一座供康熙皇帝手书的“治隆唐宋”石碑,另外一座放置牌位和朱元璋马皇后的挂像。严格说来明朝除了几个逃亡小皇帝位满清追杀,明朝并不是满清所灭,是李自成所灭 。所以康熙皇帝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 ,颂扬一下明朝的老皇帝也是合乎情理的。两座小殿的外侧有很多大块的方形石头露在地面上 ,每个中间有都一个圆圈的痕迹 ,这些是被盗走上部的雕像底座。殿门一侧都有告示 ,是清朝道光年间当地政府所颁发的。告示大意是目前明孝陵目前受到当局保护,警告不要靠近和偷窃破坏。告示所翻译的文字有英文、意大利文、日文------,看着真让人心酸 。道光年间,国力开始走下破路,各国列强鱼肉中华 。一个地方政府颁布再多的告示,告示再怎么与国际接轨,还是避免不了被欺凌的命运。这些巨大的雕像现在身处何方呢?或许在某国的图书馆,或是在某个附庸风雅巨贾政要的书房吧。
       
    金门气势恢宏,我们的第一感觉是:哇 ,天安门啊 !金门两侧各建一个高大朱红色影壁,呈“八”字形分列 。据说影壁上有雕工精美的砖雕 ,可惜天色灰暗无法一窥。金门确实为一座极类似北京天安门的城楼建筑,顶部琉璃斑斓 ,墙体部分朱红罩面,尽显富丽堂皇。金门底下的通道 ,类似于城楼下的主入口,走进去谁都会为良好的施工质量所感叹 ,当时的建筑最高水平应该在此展现。金门通道为砖拱结构,基础为大型花岗岩块石顺山势斜置,上部青砖逐块组砌,灰缝工整均匀 ,如同古代工笔画师的杰作。中国古代建筑存世稀少除了战火频繁的原因外 ,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也是主要原因。明孝陵金门以砖、石为主材,虽历经六百余年风雨仍然保存完好,不禁让人总为我国古建筑的留存数量稀少惋惜。
       
    穿过金门通道,就看到明太祖的墓了,墓就是一座山,山上杂树野草丛生,墓前围墙上刻“此山明太祖之墓”。字体简单拙朴,让人几乎看不出美感,似乎寄托着书写者的痛苦和哀思 。不免让人有些失望 ,原本以为后面还有更多的精美建筑。好似一个曲子光有华美的前奏铺陈  ,正曲却只听得锣鼓“咣”的一声 。大概缘于我们对古代的风俗不了解吧 ,死亡毕竟是寂寞的,帝王也不例外,热闹的事自然要在前面尽情展现。
       
    钟山脚下的明孝陵气度非凡,彰显了一个开国明君的应得的荣誉 。只可惜他的后代崇祯皇帝 ,一个除了性格上有些缺陷却非常勤奋的倒霉蛋!不知道他有没有陵园?要是大明没有被大顺天子李自成取代,或许目前中国正在另外一条道路上行走。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辛亥革命的口号的前两句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明太祖的“恢复中华”行动是用一个帝制代替另一个帝制 ,幸好辛亥革命“恢复中华”行动彻底结束了万恶的帝制 ,国人从此不用对一个人神一样的顶礼膜拜了。
                                                    
                      

    上一页:除夕夜雪 下一页:飘落的红叶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