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360

  • 员工随笔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环球360风采 > 员工随笔

    要物质主义,还是后物质主义?

    发布时间:2015-06-15 点击人数 :4429

    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我也十分疑惑,这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后个体或群体价值观转移的社会现象 ,1970年美国政治及社会科学家朗奴•英高赫在他的著作《宁静革命——后物质主义价值变迁》中提出了后物质主义的概念 ,这个行为科学概念是假设个体的目标追求 ,是依从一个循序渐进的等级 ,这个观点十分像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和物质主义以物质为最优先追求目标不同的是,后物质主义者是在物质得到满足后转而追求自我表达、自主性等更多非物质性的满足。这种特征一般出现于经济发达 、人民富裕、社会秩序良好的地区或国家,以及一些财务状况优良高品质生活无忧的个体中。
            我们的生活中充斥了一些这样的人 ,国家近十多年来高速经济发展 ,让更多的国人享受到了“强国人”和“不差钱”的骄傲心理外 ,也催生了一些小众的后物质主义者,他们追求“小清新”式的生活方式 ,喜欢维持现在的秩序,没有高大远的目标,认为自由和享受才是最佳的生活方式。就当前来说,后物质主义绝对不是中国的问题 ,中国人民的经济现状生活压力离这号乐观主义实在相去甚远 ,也缺乏形成庞大群体的基本条件,在人口众多社会资源分配紧张和竞争激烈的中国,绝大多数国人仍具备“顽强拼搏 、志向高远”的战斗精神,属于“物质主义”的范畴。应该说,在中国,后物质主义只是一种萌芽式的崭露,及在小部分人群中有所表现 ,但在发达富裕国家 ,此类主义便具有更广阔的覆盖面和群体性特征,像一些著名的高福利国家挪威、丹麦 、芬兰、澳大利亚,这类物质繁荣的国家崇尚慢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 ,民众在物欲得到满足后转而要求民主、自由,要求更公平的资源分配  ,喜欢更愉悦的精神体验,合情合理也符合规则 。我有限的出国行走经历不小心去了一次日本 ,在聊天中,中年日本导游对现在的日本年轻人十分不满 ,认为时下的年轻国人已经丧失了老一代日本国民的民族进取精神,贪逸享乐,不思进取 ;最近一次又听说台湾年轻人也十分安于现状,与大陆年轻人比起来 ,奋斗指数明显不足,竞争自信心明显较低,更有甚者指责现在台湾年轻人居然以开咖啡店为满足 ,我顿时一头黑线 ,因为这正是本人的人生目标,于是写下这个题目。
            我不成熟的推测是,后物质主义最直观的表现 ,就是后物质主义者普遍更具有幸福感 ,因为安逸、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强迫自己,所以,他们过得更有幸福感。在当今的中国,由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 ,国人在贫困、脱贫和致富的三步曲中节节递进,社会集体和个体价值观也处在一个缓慢转变的过程中,处于更多数者的大众因生活处境而形成的价值观 ,主流的舆论导向总是把后物质的行为方式描绘得“不值得鼓励”,在被撞击得晕头转向后 ,小清新们于是在自我怀疑、迷茫和丧失方向感的节拍里“自省” 。痛苦和矛盾是可以理解的,各种对弈和攻击也是“正常”的,国家和社会在调整和高速运行中,必须一定会产生新旧更迭的各类主义。一种主义没有形成强大力量的时候,则会被主流势力所鄙夷,但当它从星星小火以燎原之势地呼啸而过时,这种主义又变成了值得赞颂的全民共有的最伟大的价值观了。美国在二三十年代奉行的奢靡主义价值观,在如今深受各路抨击,但在当时却是大行其道,全民呐喊,风头无二的,就是“物质主义”的典型表现。而如今美国人民大谈“自由 、民主、爱”这类精神口号 ,不过也就是在物质得到了满足后,步入后物质主义的一些显像表现罢了 。美国毫不客气地批评中国这个民族拜金 ,美国已经拜过金了,所有发达国家也都过渡了拜金的时代,于是,拜金后时代的人们开始对拜金时代表示鄙夷 ,其行为本身就是对自己的指责,就好像一个偷过东西的人 ,后来不偷了 ,却去笑别人偷东西 ,可是 ,不好意思,我知道你也偷过东西,拜金主义不是中国人的劣根性 ,而是经济发展的进程使然 ,不然你从一小孩直接长成一大汉试试,你厉害,你跳过去 ,我服你。
            扯远了 ,回来。我好像是在给自己找理由解释,为自己不思进取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并且渴望得到理解和安慰。哈哈,是的,我会处在这种茫然的状态 ,既自责又希冀 ,正是代表了中国社会主要两类价值观的互相掐架 ,一方面,认同物质主义,因为经历过贫穷,在物质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时代走过,同时在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所以会对物质有更高的需求 ,绝对不可能不拜金,这个合理;另一方面 ,因为得到了基本甚至超基本物质要求的满足,又对自我体验、精神追求有了更深切的期望,这个合情。文章没有答案,是因为我缺乏判断能力 ,我觉得比我更棒的人是他们有答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不管主流或非主流都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小清新式也好,奋斗不止式也好,有理想和方向就不会迷茫,而诸如像我一般在夹缝中左右为难的人,才是时代进步真正造就的“悲情”人物 ,但我相信,这类人绝对不是少数的存在。
                                                                                                                                                                                                                           

    上一页:科技改变世界 我的三十年 下一页 :故乡
    
  • XML地图